一、哈尔滨工程大学秦洪德教授来我校船海学院报告交流
2021年3月17日,船海学院邀请哈尔滨工程大学秦洪德教授来我校交流,并做了题为“智能水下机器人前沿技术”的报告。报告由龚希武院长主持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针对近底及可海底停驻自主观测AUV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方向,围绕“精确控制、准确定位、环境感知”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对团队在“水下复杂边壁条件下可底栖式AUV精确控制方法、面向可底栖式AUV批量布放的水下分布式定位方法、AUV复杂水下环境智能感知方法”三个方面所做的学术创新及应用示范情况做了报告。报告中还对秦洪德教授团队在智能水下机器人领域在研的重点重大课题的背景及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秦洪德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主要从事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技术研究。现担任国防科工局科技委船舶领域专家组成员、工信部深海载人与无人系统专家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组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是IEEE Senior member,目前担任多本国际期刊的副主编、编委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NSFC-深圳机器人联合基金项目1项,以技术负责人主持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1项、军科委173项目1项。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来我校海科学院报告交流
2021年3月24日,海科学院邀请董昌明教授来我校交流,董昌明教授是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海洋研究院院长,亚洲及大洋洲地球科学协会(AOGS)海洋科学分部主席。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受聘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组建了“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大洋协会等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承担若干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海上环境评估的长年咨询业务;发表一百余篇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带领团队获得国家海洋技术二等奖,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董昌明教授做了题为《迎接人工智能海洋研究的新时代》的学术报告。
三、河海大学程旭华教授来我校海科学院报告交流
2021年3月29日,海科学院邀请程旭华教授来我校交流,程旭华教授是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平面变化和海洋中尺度过程研究,近年来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Climate 、Climate Dynamic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先后获得优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和江苏省“双创个人”等称号。程旭华教授做了题为《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学术报告。
四、四川大学林鹏智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晓博士来我校海工学院报告交流
2021年4月23日,海工学院邀请四川大学林鹏智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晓博士来我校交流,林鹏智教授是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晓博士是中国海洋大学在站博士后。赵西增院长主持了讲座。海工学院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约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四川大学林鹏智教授首先以近年来海平面上升、台风强度增大等气候变化问题为引,作了《中国海岸韧性现状与海岸植物消浪机理》的主题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什么是海岸韧性、如何修复海岸韧性以及中国海岸韧性现状及海岸植物消浪机理。林教授还向参会者介绍了课题组在海岸韧性方面开展的现场调研、植物消浪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和理论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在站博士后、刘晓博士进行了以《开孔沉箱防波堤越浪量计算方法和越浪机理研究》为题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其在越浪量计算方法和越浪机理研究上做出的工作。
五、国家工程中心“东海论渔”学术论坛第一、二期顺利举办
2021年4月2日,国家工程中心“东海论渔”学术论坛第一期在中心210报告厅顺利举行,4月23日举办了第二期。第一期由学校党委书记,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严小军研究员做了题为“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实现路径思考”的学术报告。第二期由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桂福坤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海洋养殖装备技术:风云四十载”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姜维副研究员主持。
严小军研究员从世界渔业资源的现状、东海大黄鱼的繁育、资源重建三个方面阐述了东海渔业资源重建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强调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是当前世界海洋的共同命题。严小军研究员还在在报告中详细的介绍了本课题组在东海资源重建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计划,课题组以黛衢族大黄鱼为研究对象,选择中街山列岛海域创建野化训练栖息地,通过对大黄鱼进行野外训练实现季节性的定居,形成定居化生态增殖栖息地,配合建设中心投饵所与栖息中心,实施期内进行大黄鱼增殖苗种和成鱼投放,进一步对鱼类行为进行监测研究,以期对东海渔业资源重建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桂福坤教授通过世界和中国渔业总产量中捕捞产量多还是养殖产量多,养殖产量中淡水多还是海水多,捕捞产量中淡水多还是海水多,中国在世界渔业中捕捞和养殖占比如何,中国的总体渔业生产水平如何等五个问题完整展现出了中国海洋养殖装备技术发展数十载的背景,并阐述了中国渔业、浙江海水养殖以及从事海洋事业的团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讲解了不同养殖方式构造以及发展趋势,如围网、网箱等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桂福坤教授还在报告中详细的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养殖工程装备方向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计划,课题组在养殖工程设备设计、智慧养殖系统和鱼群、海域地形无人船调查等方面已取得成果,团队正在联合企业,融合智能升降网箱、野化围栏养殖、原为资源修复等核心技术的“修养一体化”智慧渔场项目,该项目可以分为多个子项目结合工程中心所有团队的方向。
六、西北工业大学羊洁博士、法国索邦大学孙颖博士后来我校海科学院报告交流
2021年4月14号下午,西北工业大学羊洁博士、法国索邦大学孙颖博士后应邀分别作了题为“基因组解析及形态进化分析”、“Microbial Iron and Carbon Metabolism as Revealed by Taxonomy-Specific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the Southern Ocean”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陈永久副教授、廖智教授主持。
羊洁,2021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擅长多基因组学分析、基因组染色体水平组装、及进化流程分析等技术,主要研究蝴蝶、反刍动物、及石首鱼类基因组与系统进化,研究成果已在Science、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Giga Science、Zoological Research、Frontier in Gen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孙颖,法国索邦大学博士后;2013年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2018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专业;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生态与进化、计算生物学研究;先后在ISME Journal、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学术报告会上羊洁博士以蝴蝶、反刍动物和石首鱼类为研究模式系统,报道了真核生物基因组解析及形态进化分析;孙颖博士报道了基于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的海洋微生物丰度分布和代谢活动变化特征分析,以及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和变异累积研究的海洋微生物深入进化与环境适应性演化分析。
会上,多位师生与两位博士就真核基因组解析与基因同源注释,及基于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大数据分析的海洋微生物群落分析等科学问题进行了互动和深入的交流。
七、厦门大学博士后危威、王智来我校海科学院报告交流
2021年0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博士后危威作了题为《全球变暖潜在地增加热带海区病毒生产力和降解率》的学术报告,4月21号下午,王智博士应邀作了题为“中国海多毛类分类学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危威,2016年获得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今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至2020年在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进行访学研究。擅长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病毒生态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究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海洋病毒生态动力学的影响,关注病毒的生产.降解、生活策略、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和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arthSystem Science Data, Water Research, Microbial Ecology以及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王智,201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生物学专业。现为厦门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尤其是多毛类环节动物多样性与分类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Deep-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Zoological Studie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以及Marine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